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Cook双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经剖宫产术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Cook双球囊进行止血,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进行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止血成功率、子宫切除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切除率和切口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ok双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ook双球囊,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大瘤足蕨和镰羽瘤足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瘤足蕨属中的大瘤足蕨和镰羽瘤足蕨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大波斯菊苷(1)、异山奈甲黄素(2)、astragalin(3)、3β,27-dihydroxylup-12-ene(4)、hydroxyhopanone(5)、plagiogyrin a(6)、androsin(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7、9为这两种植物的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烷化剂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39例脑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蛋白表达。结果:脑胶质瘤患者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46.2%、10.3%和20.5%,3种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模式与其对应蛋白表达模式相似,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显示39例脑胶质瘤患者中,MGMT基因甲基化的患者生存期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患者(P〈0.05,Log-rank检验)。结论:MGMT及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检测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判断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和预测烷化剂化疗耐药性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小区实验,从8个大豆品种中筛选出2个低镉富集品种作为砧木,2个高镉富集品种作为接穗植物,研究嫁接当代以及接穗子代镉富集性状的变化,探明嫁接诱导镉富集性状变异的机制及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大豆的镉富集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以低镉富集品种(铁丰29和东鲜1号)作砧木,可以使接穗大豆植株(青仁黑1号和中黄38)地上部分镉含量降低50%~70%;高通量测序和qRT-PCR分析显示,嫁接诱导了相关硫代谢基因的差异表达,与自根植株相比,嫁接植株的APX2、PAPRa、SAM1a和ATPs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分别达72.53%、67.62%、42.37%和75.78%,APK4表达量则显著上调2.83倍;以阻控效果最好的青仁黑1号-东鲜1号为例,接穗子代遗传了接穗当代的低镉富集性状,对照亲本,子代籽粒镉含量的降低率仍有30%~50%。研究证明:嫁接可以通过调控含硫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影响作物地上部分的Cd富集性状,且这种性状可以在子代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 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 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 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关性,而运动后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独立相关。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降低,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与心肺运动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6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运动组(n=10)。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除运动康复之外的常规治疗指导;运动组患者进行12周个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介入前、介入后2周、康复后12周分别评估患者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心脏超声、6 min步行距离(6MWD)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组患者完成12周全程运动康复治疗。组间比较显示,介入前和介入后2周,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CPET指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kg))、氧脉搏(ml/beat)和6MW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康复治疗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pred)、峰值摄氧量(m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和6MWD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氧阈(ml/(min·kg))和峰值摄氧量(ml/(min·kg))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康复12周后无氧阈(ml/min)和峰值氧脉搏(ml/beat)较介入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ET指标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进行个体化运动康复为核心的整体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运动康复是介入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猝死率高。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整体整合生理和医学(HIPM)理论指导下是唯一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肺运动中核心数据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受试者2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9例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心组)和无诊断疾病健康人25例(正常组),观察两组CPET核心指标的异同。结果: ①肥厚心组男163女56例,正常组11男14女;肥厚心组年龄(46.7±12.8,16.0~71.0)岁;正常组年龄(43.7±10.4,26.0~61.0)岁。②肥厚心组CPET核心指标的峰值摄氧量(Peak VO2)为(65.2±13.8,22.8~103.4)%pred;无氧阈(AT)为(66.4±13.0,33.7~103.5)%pred;峰值氧脉搏(Peak O2 pulse)为(84.3±19.0,90.9~126.0)%pred;摄氧效率平台(OUEP)为(99.2±13.4,69.1~155.5)%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最小值(Lowest VE/VCO2)为(108.0±13.2,70.4~154.0)%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斜率(VE/VCO2 Slope)为(108.5±17.9,66.9~164.9)%pred, 肥厚心组较正常组在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等百分预计值(%pred)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Lowest VE/VCO2和VE/VCO2 Slope(%pred)显著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而言,部分患者就诊时整体功能状态尚在正常范围内。③CPET中Peak VO2与其他核心指标AT、OUEP、Peak O2 pulse、峰值收缩压呈正相关;与Lowest VE/VCO2 和VE/VCO2 Slope呈负相关。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能安全完成CPET,CPET指标具有特异性,不仅可用于整体功能评测、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和精准预后预测,并可用于整体论指导下的个体化整体方案慢病有效管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 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 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2显著高于PuaO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 mmHg;而PuvCO2显著低于PuaCO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 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2显著高于Puv-uaCO2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临床受试者所完成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设计完善Max试验验证CPET结果客观定量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及以某特定指标的特定数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是否可行。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CPET和Max试验受试者216例。其中正常受试者41例,因CPET峰值呼吸交换率(RER)≤1.10,或运动中心率和血压不上升,对CPET极限运动结果存在质疑的临床患者175例进行研究。其中60例已初步报告,本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Max试验方法:完成CPET测试后,先蹬车≥60 r/min,再施加130%峰值功率的恒定功率,鼓励受试者运动至不能坚持的极限状态。计算分析Max试验30 s的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及其与峰值心率和峰值摄氧量之间的差值和百分差值。百分差值=(Max值-峰值值)/Max值× 100%。评测标准:①若心率和摄氧量任一指标的差值百分比≤-10%(Max测试的数值低于CPET峰值数据)则定义Max试验操作失败,否则为成功;2若心率和摄氧量的差值百分比均在-10%~10%,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数据为极限运动,CPET 峰值相关数据较为准确;③若心率和摄氧量差值任一指标差值百分比≥10%时,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结果为非极限运动。结果: 病例组峰值摄氧量(L/min、ml/(min·kg)、%pred)、无氧阈(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pred)、峰值RER、峰值收缩压(mmHg)、峰值运动负荷(W/min)、峰值心率(bpm)、摄氧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比值、%pred)低于正常组,二氧化碳通气有效性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e/VCO2)(比值、%pred)、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斜率(Ve/VCO2 Slope)(比值、%pred)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正常组与病例组均安全无任何事件完成CPET和Max试验。216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198例(91.7%),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82例,为非极限运动16例;失败18例(8.3%)。结论: 在临床检查中,若对CPET结果是否为最大极限存在质疑,利用Max试验可验证CPET是否为极限运动。Max试验方法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